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报告,给 iPhone 17 系列的市场表现画了一张清晰的 “冷热不均” 图景:17、17 Pro 及 Pro Max 的早期需求超出预期,全球订单较去年同期高出 10%-15%,而 iPhone Air 却成了明显的例外,需求始终疲软。这种反差并非偶然,从供应链的产能调整到线下门店的销售实况,从用户的换机选择到产品的配置差异正规股票杠杆平台,藏着苹果在产品定位与市场判断上的深层逻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Pro 系列的强势表现,本质是 “补齐短板 + 精准升级” 踩中了用户痛点。今年苹果终于让标准版 iPhone 17 跟上了节奏,120Hz 高刷屏和 40W 快充的加入,让从 iPhone 12、13 代升级的用户感受到了直观的体验飞跃。实测显示,标准版 5 小时重度续航后仍剩 63% 电量,彻底告别了 “续航焦虑”,这让不少原本犹豫的普通用户下定决心换机。而 Pro Max 的爆发更具说服力,首周销量就超过 20 万台,占系列总销量的 40%,比上代暴涨 140%。它的吸引力不仅来自 A19 Pro 芯片带来的 20% GPU 性能提升,更在于 VC 均热板的加入解决了高负载下的发热问题 ——《崩坏:星穹铁道》15 分钟满帧运行的表现,打动了大批手游玩家。
展开剩余68%供应链的动作进一步印证了需求的旺盛。苹果已通知供应商将日产量提升至少 30%,计划把下半年总产能从原计划的 8400 万 - 8600 万部上调至 9000 万部以上。在国内市场,标准版交货时间长达 30.5 天,创下两年来新高,京东平台的以旧换新销量更是达到去年同期的 4 倍。这种热度直接传导到资本市场,立讯精密等供应链企业股价此前已因订单利好飙升 40%,摩根士丹利甚至将其视为推动苹果股价上涨的核心催化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主力机型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iPhone Air 的 “遇冷尴尬”。上市仅一个月,它的销量较前代暴跌 40%,备货量仅占系列总产量的 10%,被外媒调侃 “基本没人买”。问题根源出在 “轻薄执念” 带来的核心体验缩水。为了做到 7.2 毫米厚度、160 克重量,苹果砍掉了关键配置:降频版 A19 芯片运行《原神》30 分钟就出现 18% 的性能衰减,2800mAh 电池在 5G 网络下仅能支撑 4-5 小时,部分版本甚至只有单颗主摄,连超广角镜头都被省略。更致命的是定价失衡 ——5999 元的起售价,却只给 6GB+128GB 的入门配置,同价位安卓机型早已标配 12GB 内存和百瓦快充,这种 “高价低配” 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用户的选择逻辑变得愈发清晰:要么为 Pro 系列的专业体验买单,要么选标准版的均衡实用,夹在中间的 iPhone Air 成了 “多余选项”。线下门店店员的观察很直观:咨询 Air 的用户大多会对比标准版,发现加 1000 元就能获得满血芯片、完整影像系统和更大电池后,几乎都会转向后者。而预算有限的用户则更倾向于 3000 元档的安卓机型,毕竟在快充、屏幕和存储配置上,安卓中端机的性价比优势明显。更关键的是,iPhone Air 独供 eSIM 的设计,直接将大量依赖实体 SIM 卡的国内用户挡在了门外,这一致命妥协让它在核心市场失去了竞争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场 “冰火两重天” 的市场反应,对苹果是警示也是启示。Pro 系列的成功证明,用户愿意为 “解决真问题” 的创新付费,无论是 Pro Max 的散热升级还是标准版的续航提升,都精准击中了实际使用中的痛点。而 iPhone Air 的遇冷则说明,在安卓阵营的 “技术围攻” 下,仅靠品牌溢价和单一卖点已无法立足。当华为重回 5G 市场、折叠屏价格下探至 5000 元档,苹果必须重新审视产品定位 —— 毕竟消费者早已不再迷信 “苹果光环”,只有平衡体验与价格,才能避免陷入 “高不成低不就” 的尴尬。
如今 9000 万部的产能目标已定下,Pro 系列的热度还在持续正规股票杠杆平台,但 iPhone Air 的库存压力或许会让苹果加快调整步伐。这场销量反差背后,是市场对 “诚意” 的投票:好的产品从来不是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而是在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做到极致。
发布于:广东省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